日本外务省高官 11 月 17 日访华,将解释高市早苗涉台发言,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在简中一众喊打喊杀的评论中,我可能要为这个事件泼点冷水了。本人并不支持台独,也没有日本情节。只是在看到了相关信息数据之后觉得和舆论场的想法并不一致。我简单的写下一点我自己的思考。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在国会公开表示,“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并暗示在特定情形下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这句话在日本国内获得了一部分民意的肯定,却在中国、日本政界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掀起了一股政治涟漪。一旦是“首相亲口说出”的涉台强硬表述,它就不再是一句可以轻易收回的话语,而是被所有相关国家存档、引用、解读的战略信号。

从公开资料能够观察到的东亚舆论来看,除了中国国内的汹涌民意,其他国家的舆论还是比较平和的。新加坡是反应最快、也最全面的国家。海峡时报、联合早报等媒体既报道中日外交风波,也分析高市讲话对地区安全与经济带来的震荡。英文媒体强调“外交误判风险”“经济与旅游可能遭受冲击”,华文媒体则更集中呈现中国的批评叙事,把高市视为日本安全政策“右转”的标志性人物。新加坡从来以中立国家自居,不愿看到中日陷入长期对抗,因此媒体呈现更多是对冲突升温的担忧,而非明确站队。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反应相对克制。印尼将此事纳入“历史记忆与日本军国主义”的脉络;菲律宾商业媒体则更关心中国是否会以经贸与旅游作为反制手段,以及可能对区域供应链造成的溢出效应。韩国英文媒体多以“中日互相指责”作为主叙事,特别关注中国外交官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的激烈言论以及日本政府的抗议。韩国的视角与其说是担心台湾本身,不如说是把高市的言论当成“东亚安全环境再度收紧”的信号。舆论基调总体偏观察,而非参与。整体来看,他们更多把此事当作“中日外交冲突的一环”,而不是必须直接表态的议题。

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一个关键问题是:高市是否可能退让?从目前的政治结构来看,她完全没有立即退缩的动力。她刚上台便获得二十年来罕见的高支持率,民调显示在台海议题上主张更强硬的日本民众比例并不低,甚至略高于反对方。财界目前虽然担忧对华关系紧张,但远未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强硬表态在国内反而强化了她“铁娘子”形象,而外交成本在短期内还可控,因此她没有理由也没有动力主动收回原话。

但如果推演一下,就会看到几种可能逼迫她“战术退缩”的压力组合。第一种压力来自经济层面:如果中国将旅行警告、娱乐管控等“低烈度回应”升级为系统性的经贸工具,例如非关税壁垒、监管加码、资本收紧,再叠加日股持续承压,日本财界和中间选民可能要求首相“降调修辞”。在这种情况下,高市不会公开认错,而是以“技术性澄清”的方式软着陆:强调仍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表示“存亡危机事态”的说明是法律框架内的抽象设定,不针对特定国家,并把具体判断留给未来内阁与国会。这种方式能维持国内的强硬形象,同时让外交降温。

第二种可能来自安全情势本身。如果东海或台海周边发生严重擦撞、封锁式军演等事件,使中美日三方都感受到误判风险上升,美国可能要求日本在公开叙事上“降调”,避免进一步刺激局势。在此情境下,高市会将表述从“台湾有事=日本有事”转回“呼吁地区和平”,把过于具体的表达交由外务省与安全部门统一口径。这是一种“策略性模糊回调”,不是撤回立场,而是减少给对手攻击空间。

第三种压力来自国内政治结构。如果地方选举或补选出现连败,党内温和派以“调整涉台修辞”为条件交换政策支持,高市可能被迫让渡部分外交叙事权,让台海议题的对外表述由内阁整体统一,而不是由她个人做出尖锐发言。她不需要承认错误,只需不再重复类似措辞,实际效果就是“集体稀释”。

这些路径有强弱差异,但基本都有一个共性:她最可能退的不是“立场”,而是“说话的方式”。换言之,退让更可能以“减少重复、降低调门、增加模糊”这种日本式的方式呈现,而不是公开修正。这样看来,高市早苗的政治形势未必是非常不利的。“安倍早苗”之名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这姐姐的所作所为虽然头铁冒险,却是看的清清楚楚算的明明白白,瞅准了才下的这步险棋。很多时事评论员说高市愚蠢,那恐怕太小瞧高市了。高市看来遗传颇多安倍的玩火经验,甚至更加青出于蓝了。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无论她未来如何“模糊化”,中国都很难在政治上满意。原因很简单:这一表述已经由日本首相亲口说出,意义不依赖后续澄清。对中国来说,这句话永久被存档,可以随时成为外交与内宣材料:一方面继续批评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右翼势力抬头”,另一方面提醒国内外“中日安全对立正在加剧”。因此,中国在叙事层面不可能因为日本的任何后期模糊修辞而“释怀”,顶多在实际政策层面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升温或降温。(高市:反正你中国人都要恨我的,我还道什么歉?)

有必要讨论的另一点是:在极端情况下,中国是否可能动用《联合国宪章》第 53 条?这一问题常被提起,但从国际法与现实政治看,都基本没有操作可能。所谓“敌国条款”,主要来自《宪章》第 53 条和第 107 条,形成于二战结束的背景下,用来规范“当年对联合国成员发动侵略的国家”(即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战后初期,这些条款被视作防止战争罪行复活的制度性保险。然而随着地缘政治与国际秩序的全面重构,它们逐渐失去现实效力。

首先,从国际法学界到联合国官方实践,敌国条款普遍被视为“废而未删的条文”。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日本、西德、意大利等国早已成为正常的联合国成员国,其中日本是在 1956 年 12 月 18 日 正式加入联合国。作为成员国,它们完全享有《宪章》第 2 条第 4 款规定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不得被武力侵犯”的核心保护。这意味着,从法律体系内部看,日本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地位上的区别,“敌国”身份在法理上已经失效。

第二,联合国大会在多次关于《宪章改革》的讨论中,明确认定敌国条款已经“过时而不再适用”,只是由于修改《宪章》程序极其繁琐(需安理会一致通过并经各成员国批准),所以从未真正删掉。这在实践中造成一种尴尬局面:条文本身留在纸面上,但所有当代的国际法操作与判例,都把它当作历史遗迹来看待。

第三,从现实政治利益来看,动用敌国条款无助于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战略推进。对外,它相当于主动宣布“冷战后国际秩序正在被推翻”。冷战后格局是以美国为全球领导者的联合国2.0。如果这一秩序被推翻会立即迫使美国在同盟体系内快速推进对华“集体反制”。对内,它会稀释中国在台海议题上“国家统一”的正当性叙事,因为任何形式的“敌国条款复活”都会把敏感焦点从“台湾问题”转向“亚洲安全秩序重构”,从而引入大量不必要的外部参与者。

因此,可以说敌国条款今天的作用主要限于“话语空间里的象征威慑”:它会偶尔出现在评论、论战和政治修辞中,用来强调“日本右转的危险性”,但在真正的政策工具箱里,它既没有程序可走,也没有组织可依,更不符合国家的理性战略利益。

另外再来说说老美。在这样的时点,美国这边有一个显眼的特点:川普政府至今没有就高市早苗的涉台强硬表态做出公开评论,白宫与国务院的对外话语重心明显集中在委内瑞拉局势上。 这一沉默并不意味着美国“不在乎”,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被解读的策略。

从优先级排序来看,委内瑞拉牵动的是美国国内政治、能源价格、拉美战略和边境难民问题,是典型那种会直接回流到美国选票上的议题。在川普式执政逻辑里,所有外交议题都会被重新按“能否转化为国内政治收益”排一遍队:委内瑞拉排在最前,之后才是中东、美墨边境和各类内政议程,东亚安全(只要不爆发突发冲突)就会被视为“可以让盟友先顶一阵子”的板块。高市的发言引起的是东亚舆论和中日外交风波,但还没演变成美军必须重新部署、美国必须亲自出面灭火的级别,于是自然被压在了川普本人出镜优先级的后面。

再看川普对日本与盟友的一贯心态,就更容易理解这种“刻意沉默”。川普对盟友一直是“又爱又嫌”:一方面他希望盟友承担更多安全责任、对中国更强硬;另一方面又本能地抗拒为盟友做出过多、过早的安全承诺。在这个框架下,高市早苗站出来把“台湾有事=日本存亡危机事态”说得这么白,相当于日本主动把自己在台海问题上的政治风险往前挪了一大步。对川普政府来说,这在方向上是“好事”——盟友更愿意替美国火中取栗:放狠话、承担前沿威慑角色——但美国没有必要立刻跟着把话说死。

因此一方面,川普政府没有跳出来否定高市的表态,这在政治上可以被东京解读为一种默许:美国对日本“台海重要性”言论是欢迎的;另一方面,华盛顿又刻意保持公开层面的沉默,不去补充任何“美日必将共同出兵”“美国一定军事介入”的承诺式表述,把战略模糊牢牢捏在自己手里。

这种“你先说,我先观察”的模式,和川普以前对北约、韩国、日本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在安全大方向上,他乐见盟友态度更强硬、军费更多、离前线更近;但在真正会触发战争风险的承诺上,他极度谨慎,甚至习惯把模糊性当作谈判筹码。换句话说,高市的强硬表态,对川普政府来说更像是一张“可以用,但不用急着表态认领”的牌。另外,美国外交与安全官僚体系此刻也处在一种“人手紧张 + 议题挤压”的状态。委内瑞拉危机在短期内占据大量政策注意力,国务院和国安会的中层协调能力有限,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东亚战略叙事前,他们不会急着对盟友的敏感表态盖章。这时候,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不抢话、不跟话,只在内部默默记录盟友的“意愿曝光”,留待以后纳入更大的地区安全布局中。

从这个角度看,川普政府现在对高市言论的沉默,其实可以被解读为三层含义叠加:

第一,这体现了当前美国外交议程的优先排序——委内瑞拉比台海更紧迫;

第二,这是对日本的一种“单向观察”:美国愿意看到日本更靠前,但不会因为东京的表态而提前锁死自己的出兵选项;

第三,这也是对中国的一种含蓄信号:美国注意到了日本的强硬表态,但暂时不打算把这件事正式“升级”为美日联合对华宣示,至少在东亚没有出现更严重军事事态之前不会。

对于高市早苗个人来说,这样的美国态度既不算加分,也谈不上减分。好的一面是:华盛顿没有公开“踩刹车”,没有要求她收回或降调;坏的一面是:她暂时得不到那种带有象征意味的、由川普亲口给出的“背书”。她相当于先把日本的筹码摊在桌面上,而美国则选择继续坐在后排,看清局势再决定要不要、以及如何把这张日本牌正式打出去。“美国沉默、日本高调、中国强烈反弹”的三角结构本身,就是台海问题与中日关系、乃至东亚安全秩序的稳定本体。盟友有自己的国内政治需求,美国有自己的全球议程排序,中国有自己的安全焦虑与历史叙事,每一方的“说”与“不说”,本身就是策略选择的一部分。

综合来看,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已经成为东亚安全结构中的一个变量,它强化了日本国内的强硬路线,也提供了中国强调“日本右转”的政治材料。东南亚与韩国多以谨慎观察为主,担忧中日对抗升级对区域经济与稳定的冲击。未来局势的关键不在于高市是否“道歉”或“收回”,而在于她是否会在美中博弈与国内政治压力下,从“直白强硬”逐步回到“策略模糊”。台海议题的敏感程度决定了所有国家都需要在原则与现实之间保持高度技巧,而她的表态正是这场长期博弈中的一个提醒:东亚的战略缝隙正在缩小,每一个公开言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战略负担。

补充一下,我绝对没有提日本不会受到损失,只是高市没有受到什么损失。日本真正会受到损失的人,是日本48%支持高市言论的人。高市再如何乱说,她个人不会为日本的旅游损失/购卖武器付出任何一分钱。而这笔钱,必然是由日本人民来承担。日本人民求仁得仁,没什么值得可怜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